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语文上册复习知识点

高一语文上册复习知识点

2025-04-29
高一语文上册复习知识点

篇1:高一语文上册复习知识点

1.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一

  1.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2.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3.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4.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5.跫音:脚步声。

  6.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7.深邃:深的;幽深。

  8.幽僻:形容环境偏远、幽静。

  9.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10.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11.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12.倩影:美丽的影子。

  13.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14.婀娜:轻盈柔美貌。

  15.宁谧:安静,安宁。

  16.沧桑: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

  17.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18.隽永:(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引人如胜。

  19.邂逅:不期而遇。

  20.芜杂:多而杂乱,没有条理。

2.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二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6、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7、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8、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辞别)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10、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害怕)

  11、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12、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1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14、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15、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16、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17、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18、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19、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20、置之坐上(“坐”通“座”)

3.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三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作。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呆着,很少出门。

4.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四

  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5.高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五

  一词多义

  “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

  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单独。

  鳏寡孤独。独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

  “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

  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

  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

  “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

  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向吾不为斯役。从前。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

篇2:高一语文上册复习知识点

一、《雨巷》写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夏天,是中国历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二、《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游欧洲的归途中,时值11月6日。“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年轻的时候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这次重游康桥是在一个夏天的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对往事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于是,他就一个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美好的回味。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记下了重返康桥时的感受。

篇3:高一语文上册复习知识点

篇3:高一语文上册复习知识点

1.高一语文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 篇一

  1、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4、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5、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6、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

  9、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10、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1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12、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1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2.高一语文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 篇二

  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尝不临文磋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我每看到前人发生感慨兴叹的原因,发现都像符契那样相同相合,我曾对前人的文章嗟叹伤情,但往往不能明白为什么会如此。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的寿命随着自然造化而有长有短,但终都要完结!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⑤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⑥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XX伴奏。

  ⑦其孰能讥之乎?

  译:难道谁能讥笑他们吗?

  ⑧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书不存在,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本来的情况,哪里说得清楚呢?

  ⑨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啊。

3.高一语文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 篇三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6、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7、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8、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辞别)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10、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害怕)

  11、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12、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1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14、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15、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16、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17、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18、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19、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20、置之坐上(“坐”通“座”)

4.高一语文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 篇四

  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养育:抚养和教育。

  养活:供给东西使生活。

5.高一语文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 篇五

  “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

  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单独。

  鳏寡孤独。独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

  “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

  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

  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

  “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

  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向吾不为斯役。从前。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

6.高一语文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 篇六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7.高一语文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 篇七

  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2、泣孤舟之嫠妇。

  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2、而耻学于师。

  3、孔子师郯子。

  4、侣鱼虾而友糜鹿。

  5、始指异之。

  6、粪土当年万户侯

8.高一语文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 篇八

  画图省识春风面。春风面,古义: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义:得意的样子。

  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古义:远离故乡;今义:遥远。

  一去紫台连朔漠。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义:年暮垂老;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生。

  艰难苦恨繁霜鬓。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痛恨。

9.高一语文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 篇九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③谪戍之众

  ④天下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阳。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5、定语后置

  ①伏尸百万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0.高一语文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 篇十

  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篇4:高一语文上册复习知识点

篇4:高一语文上册复习知识点

1.高一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一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

  古:指知心话

  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指农事

  今: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

  是

  古:正确

  今:判断词

  非

  古:过错、错误

  今:不

  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埋怨、遗憾

  今:仇恨、怨恨

2.高一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二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

  4)望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6)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乐师;学习)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7)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8)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9)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于其身业,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词)

  10)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嗟”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感叹。)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11)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代指“中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中语气词,表揣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他们)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

  其可怪也欤(指示代词,“这”)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指前文的“君子”即“士大夫”)

  12)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丛)

  ……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不拘于时(被)

  其皆出于此乎(在)

  13)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啊”或不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用于一般陈述句或语气轻微的感叹句句末,表示认定,“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何”呼应,表示反问,“呢”。)

  14)则

  于其身业,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帮助表示判断,“就是”。)

  15)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以”作“因”讲。)

3.高一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三

  “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

  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单独。

  鳏寡孤独。独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

  “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

  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

  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

  “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

  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向吾不为斯役。从前。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

4.高一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四

  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5.高一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五

  “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

  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单独。

  鳏寡孤独。独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

  “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

  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

  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

  “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

  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向吾不为斯役。从前。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

篇5:高一语文上册复习知识点

篇5:高一语文上册复习知识点

1.高一上册期中语文知识点复习 篇一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2.高一上册期中语文知识点复习 篇二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3.高一上册期中语文知识点复习 篇三

  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4.高一上册期中语文知识点复习 篇四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5.高一上册期中语文知识点复习 篇五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女”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6.高一上册期中语文知识点复习 篇六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7.高一上册期中语文知识点复习 篇七

  虚词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8.高一上册期中语文知识点复习 篇八

  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9.高一上册期中语文知识点复习 篇九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9.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10.高一上册期中语文知识点复习 篇十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黄河;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内凶亦然(亦然,也是这样)

  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无如,不如,比不上)

  4.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5.王好战,请以战喻(好:喜欢;请:请允许我)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之:助词,无义;既:已经。)

  7.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兵:兵器,武器;或:有的人)

  8.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走:逃跑)

  10.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1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

  12.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时:季节)

  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学校;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负戴:背着东西,顶着东西)

  1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人食:吃人吃的东西;检:约束)

  1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17.非我也,岁也(岁:年成)

  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异:区别)

最新推荐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练习

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练习,主要介绍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受力情况以及加速度的变化等。通过一系列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摘要如下:文章介绍了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的关系,以及加速度的变化对物体运动状态

提高高二英语阅读能力

热门推荐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

高一化学中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描述了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主要体现为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文章还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对元

猜你喜欢

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

必修一第二单元的检测结果。首先,文章提及了韩国歌曲《江南Style》的走红,其下载收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引出了商品的概念和判断标准。接着,文章通过熊猫加字金银纪念币的发行,阐述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最后,文章通过计算货币流通次数和实际发行量的差异,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