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核心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核心知识点总结

2025-07-03
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核心知识点总结

篇1: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核心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理想实验的魅力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定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变这种状态。

惯性 定义:物体所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与质量 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它们的质量。

质量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质量单位:千克(kg)

第二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基本思路: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

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a∝F,a∝1/m

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F=kma k是比例系数,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力的单位 牛顿年第二定律的物理表达式:F=ma

力的单位:千克米每二次方秒。

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 基本量:被选定的、可以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物理量。

基本单位:基本量的单位。

导出单位: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

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

国际单位制(SI):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制订的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

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定义: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互相依存、同时存在的。

牛顿第三定律 定义: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六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第七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所处的状态。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0。

超重和失重 超重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失重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时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是0。运动过程中它只受重力的作用。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核心知识点总结结,大家阅读了吗?,最后祝大家有好的成绩。

篇2: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核心知识点总结

一、力的合成和分解

1、标量和矢量: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①若和在同一条直线上

a。、同向:合力方向与、的方向一致

b。、反向:合力,方向与、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向。

②、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求F、的合力公式:(为F1、F2的夹角)

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1-F2FF1+F2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注意事项:

(1)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1-F2|≤F合≤Fl+F2.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5)力的分解时要认准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来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易错现象:

1.对含静摩擦力的合成问题没有掌握其可变特性

2.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确分解力

3.没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

二、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注意事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触点处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画好这两个力.

(2)画受力图时要逐一检查各个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是无中生有的.同时应只画物体的受力,不能把对象对其它物体的施力也画进去.

易错现象:

1.不能正确判定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

2.不能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3.受力分析时受力与施力分不清。

三、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物体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①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②平衡条件:合力为零,亦即F合=0或∑Fx=0,∑Fy=0

a、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

c、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

F合x=F1x+F2x+………+Fnx=0

F合y=F1y+F2y+………+Fny=0(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

③平衡条件的推论:

(ⅰ)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ⅱ)当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质点)上处于平衡时,三个力的矢量组成一封闭的三角形按同一环绕方向.

3、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

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时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

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极限分析法: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极大”、“极小”、“极左”、“极右”)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各种可能性”)暴露出来,便于解答。

易错现象:

(1)不能灵活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

(2)不注意动态平衡中边界条件的约束;

(3)不能正确制定临界条件。

四、牛顿运动三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①它说明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运动状态无关).

②它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③它是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的,它不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2、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

理解:

①瞬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体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是针对同一物体(同一研究对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统一用SI制主单位⑤相对性: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照系的。

3、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叠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对于宏观物体低速的运动(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成立的,但对于物体的高速运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就不适用了,要用相对论观点、量子力学理论处理.

易错现象:

(1)错误地认为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越小惯性越小;另外一种错误是认为惯性和力是同一个概念。

(2)不能正确地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参量的变化。

(3)不能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正确运用到轻绳、轻弹簧和轻杆等理想化模型上

篇3: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核心知识点总结

高一下物理知识点小结

一、匀速圆周运动

①.轨迹是圆周的运动叫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_______都相等的圆周运动叫匀速(率)圆周运动。

②.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线速度】,计算公式或。

线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匀速圆周运动是一般变速运动。

【角速度】定义式:(Φ一定要用弧度用单位)。计算公式:或ω=v/r或。

【周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T=1/n。

③.在处理不打滑的皮带传问题时,要从"两个相等"入手。

皮带相连的两轮缘上各点的__________相等;同一轮上各点的________相等。

二、机械振动

【回复力】回复力是按力的________(性质、作用效果)命名的;

【简谐运动】

物体在跟振动位移大小成_____,方向总是指向________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简谐运动.(即:F回=-Kx.)

"振动物体在某时刻的位移"是指从____位置指向___________位置的有向线段,振动位移X的方向与振动物体在该点的速度方向_______(有关、无关)

【简谐运动的规律】

10.简谐振动的加速度a=________.a总与X___(指向______位置).当振动物体向着平衡位置运动时,a与V___向,物体做加速度逐渐____的__速运动,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能(机械能守恒);当振动体远离平衡位置运动时,a与V___向,物体做加速度逐渐______的__速运动,__能转化为__能(机械能守恒).20.在位移大小相等的位置处(即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有大小相等的回复力、速率、加速度、动能、势能,即具有对称性.

【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10振幅(A):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_________,即位移的最大值.是标量,是表示振动范围或_____的物理量.对简谐振动,振幅不随时间而变.

20周期(T):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经历的时间.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完成一次全振动"是指振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大小和方向经历一定时间后又重复地回到了原来的值.

30频率(f):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也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f=1/T,单位:1Hz=1/秒.

固有周期:简谐运动的周期与_________无关,只由振动系统本身决定的

40做简谐振动的物体在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__________.

4、简谐振动的图象

①.简谐振动的图象X-t是一条正弦(余弦)曲线.它表示振动物体在各个时刻的位移.

②.由振动图象可求:

10任一时刻振动的位移X(t);20振幅A;

30周期T(频率f);

40任一时刻振动的速度方向及大小变化的趋势.

50任一时刻振动的加速度方向及大小变化的趋势.

三、机械波

1.定义:_________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注意】①机械波向外传播_______,介质本身并不_______迁移.

②产生机械波的必要条件是:10产生_______的波源;20有传播_______的介质

③【横波与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的波叫横波.在横波中,最凸起处叫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波谷;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___________的波叫纵波.有明显的质点分布最密集处(叫密部)和质点分布最疏处(叫疏部).

2.波长(λ)、波速(ν)和波的频率(f)

①波长: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______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____波长.故有:v=S/t=_____.或v=______.

②波速:即"__________________"传播的速度.(不是质点的振动速度)它由传播波的____决定,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波速恒定,____________随f和λ变化

③频率:就是_________的振动频率.同一列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________保持不变.

3.波的图象

①定义: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各质点的___位置,纵坐标(Y)表示________各质点偏离____位置的位移.简谐波的波形是正弦(或余弦)曲线.

②波形、某质点的振动方向、波的传播方向三者间的关系是:某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位于波形图线的同一侧。三者知其二,可推知第三者.(同侧法)

③由波的图象可求:10、波长λ;20、波的振幅A;

30、推求再经Δt时间末或前Δt时间初时的波形(平移法);

40、判断波的传播方向或某质点的振动方向.

四、机械能

1、功和功率

(1)功①"一个力对物体做了功"是指物体受到这个力的作用,且在____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

②功是______量,但有正、负,用以表示研究系统的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得失。判断功的正、负就看___与______方向间的夹角是_____于900(正功)还是_______于900(负功)。

③功的计算:a.W=_________(适用于计算恒力的功);b.W=_______.(P为t时间内的平均功率);c.用动能定理(变力的功必须用动能定理求);d."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做功的_________和,也是合外力的功。

④功是____________的量度。

a.重力做正功等于重力势能的________量;重力做负功等于重力势能的_________量,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其他力是否做功无关。

b.弹簧的弹力做正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减小量;弹簧的弹力做负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增大量。

c.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_______的变化。

d.除重力(弹簧的弹力)以外的其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______能的增量。

(2)功率

①定义:功与________________的比。功率是用来表示做功______的物理量。

②定义式为:P=_________(常用于计算平均功率).

③功率的计算公式:P=__________,式中θ是F与v间的夹角。当v是平均速度时,计算的就是相应时间内的平均功率。

④以额定功率行驶的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因为P=FV,所以牵引力与车速成反比。由F-f=ma知,汽车做加速度逐渐_______的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此时牵引力大小等于阻力,此时P=______。

2、动能:,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

3、重力势能:

①由物体和地球间的相互作用力和相对位置所确定的能.

②质量为m的物体相对于_____平面的高度为h时具有的重力势能为:EP=_______。

③重力势能是__量,但有正、负。重力势能为___,表示物体在参考平面的上方;重力势能为____,表示物体在参考平面的下方。

④判断重力势能是变大还是变小,就看_________。

⑤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_______有关。

5、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的内容:外力对物体做_____的等于物体_____的变化量。

(2)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②分析研究过程中物体的受力情况(注意研究过程中力的变化),求各个力在研究过程中做的总功的表达式(注意各力功的正、负).

③据动能定理列方程④代数据,求解.

6、机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______________做功,则动能和势能发生____________,但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五、分子和气体定律

1.分子动理论的规律是(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构成(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原理是把油膜看成是_______厚度,并且分子间_____排列,分子的直径d=__________

3.任何1mol物质所含的粒子数是恒定的,为______个,成为_____________常数。标准状态下1mol气体的体积为________L.

4.气体压强10产生的微观原因是大量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并撞击_____而产生的持续稳定的压力进而产生压强。同一气体内部各点的压强________。20气体压强的单位:1atm=___cmHg=__________Pa,对水银柱:ρgh(Pa)=hcmHg。30气体压强的求法:恰当地选取研究对象,对其受力分析,据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

5.热力学温标是把查理定律"外推"到压强为零而引入的。把_________0C规定为0K,叫绝对零度(它是低温的极限);就每一度的大小而言,与摄氏温度相等。故有:T=273+t(K);ΔT=Δt,但1K≠10C。

6.DIS测定气体压强与体积关系实验中,气体的压强由_______传感器测得,为了保证气体的温度不变,(1)手不能触碰_____________(2)推拉活塞时要求___________.

7.查理定律的内容是(1)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前提下,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0C,增加或减少的压强是00C压强的_________,(2)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前提下,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________.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核心知识点总结,复习,大家一定要仔细琢磨,理解,才能取得好成绩哦!

篇4: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核心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既要及时跟上老师步伐,也要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点要及时总结,这是做其他练习必备的前提,下面为大家总结了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仔细阅读哦。

1.质点(A)(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A) (1)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 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A) (1)位移图象(x-t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 运动规律的物理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4-1所示。 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1=20m/s,v2=-10m/s,表明一个质点沿正方向以20m/s的速度运动,另一个反方向以10m/s速度运动。

6、加速度(A)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 (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 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A) 1、实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重量适当的钩码. (3)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4)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动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 (5)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6)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复做三次 2、常见计算: (1), (2)

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A)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vo+at(减速:vt=vo-at) (2).此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ot+at(减速:s=vot-at) (4)位移推论公式:(减速:)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 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2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9、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A)

10、自由落体运动(A) (1) 自由

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 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2)重力加速度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因此,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略有不,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的值就越大,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的值最小,但这种差异并不大。 (3)通常情况下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3)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t=gt. H=gt, vt2=2gh

11、力(A)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分类: 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12、重力(A)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 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 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 3.重力的大小:G=mg

13、弹力(A) 1.弹力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弹簧弹力:F = Kx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 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

14、摩擦力(A) (1 ) 滑动摩擦力: 说明 : 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有了上文为大家总结的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大家及时提前复习,在考试中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篇5: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核心知识点总结

1、功(A)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功的定义式:

注意: 时, ;但 时, ,力不做功; 时, .

2、功率(A)

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平均功率: ;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力与速度方向一致时:P=Fv

3、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A)

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重力势能的值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有关.

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克服重力做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增加多少. 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

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只与物体的起始位置有关,而跟物体的具体运动路径无关.

4、动能(A)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物体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物体的动能越大.

5、动能定理(A)

合力在某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 或 .

6、机械能守恒定律(B)

机械能:机械能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统称,可表示为:

E(机械能)=Ek(动能)+Ep(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式中 是物体处于状态1时的势能和动能, 是物体处于状态2时的势能和动能.

7、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A)

实验目的: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速度的测量: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下落高度的测量:等于纸带上两点间的距离

比较V2与2gh相等或近似相等,则说明机械能守恒

8、能量守恒定律(A)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9、能源 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A)

能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能量,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能源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柴薪时期、煤炭时期、石油时期.

能量的耗散:燃料燃烧时一旦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它就不会再次自动聚集起来供人类重新利用;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又通过灯泡转化成内能和光能,热和光被其他物质吸收之后变成周围环境的内能,我们也无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这种现象叫做能量的耗散.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未减少,但在可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从便于利用变成不利于利用的了.能量的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10、运动的合成与分解(A)

如果某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那么这物体的实际运动就叫做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已知分运动情况求合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情况求分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分解.

运动合成与分解的运算法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描述物体运动的各物理量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它们都遵循矢量的合成与分解法则.

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

(1)等效性: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规律有相同的效果.

(2)独立性:某方向上的运动不会因为其它方向上是否有运动而影响自己的运动性质.

(3)等时性:合运动通过合位移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通过分位移的时间相等,即各分运动总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的.

11、平抛运动的规律(B)

将物体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抛出,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所做的运动.

平抛运动的特点:(1)加速度a=g恒定,方向竖直向下;(2)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x=v0t y= gt2

篇6: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核心知识点总结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曲线运动

(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质点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2)曲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轨迹: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弯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向圆心弯曲等.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①等时性;②独立性;③等效性.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分解,物体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

3. ★★★平抛运动

(1)特点:①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②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2)运动规律: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①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vo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

②由两个分运动规律来处理(如右图).

4.圆周运动

(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①线速度: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大小v=s/t(s是t时间内通过弧长),方向为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

②角速度: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大小ω=φ/t(单位rad/s),φ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学阶段不研究.

③周期T,频率f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

⑥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大小[注意]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分析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力情况时,千万不可在物体受力之外再添加一个向心力.

(2)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大小恒定,角速度、周期和频率都是恒定不变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大小也都是恒定不变的,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

(3)变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方向都发生变化,不仅存在着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且还存在着切向加速度(方向沿着轨道的切线方向,用来改变速度的大小).一般而言,合加速度方向不指向圆心,合力不一定等于向心力.合外力在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充当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在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 ①如右上图情景中,小球恰能过最高点的条件是v≥v临v临由重力提供向心力得v临②如右下图情景中,小球恰能过最高点的条件是v≥0。

5★.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的运动

①基本方法: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即F引=F向得:

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或计算.②天体质量M、密度ρ的估算:

(3)三种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v 1 =7.9km/s,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 2 =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 3 =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4)地球同步卫星

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即T=24h=86400s,离地面高度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

(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

“超重”是卫星进入轨道的加速上升过程和回收时的减速下降过程,此情景与“升降机”中物体超重相同.“失重”是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因为重力提供向心力),此时,在卫星上的仪器,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均不能正常使用.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下学期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大家阅读了吗?,最后祝大家有好的成绩。

最新推荐

高一物理: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高一物理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深入理解,包括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同时,文章还解答了关于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常见问题,如惯性不等于惯性定律,物体的速

高一化学下有机物知识点

热门推荐

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

物理中的直线运动知识点,包括机械运动、质点、位移和路程、速度和速率以及运动图像等方面的内容。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概念的定义、特性和相互关系,并强调了参照物的重要性。摘要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物理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猜你喜欢

高二选修一物理笔记

高二选修一物理中的电势、功和电荷等相关内容。首先介绍了电势的概念、单位、性质和电势具有相对性等特点,并详细阐述了电势与电场线方向的关系。接着探讨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式,包括功的正负和标量的性质。最后介绍了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包括摩擦起电。文章内容丰富,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