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人口与环境复习要点

篇1:高二地理人口与环境复习要点
一、基本考点
考点1.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生育率 影响极小 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因素
死亡率 制约明显,包括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暴等)、环境污染等因素 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
案例剖析 旁征博引 举一反三
考题1 (典型例题分)在环境因素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对生育率有明显影响
B.社会环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是主要的
C.自然环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是主要的
D.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率上升不能算作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考题1点拨: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一个地区生育率的变化主要是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极小。与生育率不同,死亡率不仅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环境因素的明显制约。答案:B总结提示:①环境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②生育率不同于出生率,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岁妇女)人数之比,而出生率是指新出生人口与全体人口之比。但二者又有联系,生育率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
考点2.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不同,人口数量不一样,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历史时期 生产力水平 人口数量 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 低 很少 很小
农业社会 提高 增多 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
工业社会 大大提高 剧增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进一步加剧,影响越来越大
考题2 (典型例题,2分)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人口数量增长必然导致环境恶化
B.人口数量增长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C.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发展中国家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逐渐减弱
考题2点拨:人口数量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使生活排污量增加,同时,人口数量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不能把人口数量增长看作是环境污染和恶化的唯一原因,因为环境恶化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所造成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发达国家生产规模大,生活消费水平高,资源、能源消费量大,人均二氧化碳等废弃物排放量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答案:B
考点3.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坏境因素
(1)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
(2)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有重要影响。
①原生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与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②次生环境因素:次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
考题3 (典型例题于人口素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B.地方病的产生完全是次生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C.自然条件差不多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身体素质差别很小
D.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自然因素与人口身体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
考题3点拨: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很多,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但人类发展到今天,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自然条件差不多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人口的身体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别。时至今日,自然环境对人口素质仍然有重要的影响,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原生环境因素与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地方病的产生是由于有些地区的水土中,缺乏人体所需要的某些元素,或某些元素过多造成的,是原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的表现。答案:D .总结示;①社会环境因素是决定人口素质高低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在人类社会早期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现在,对人口素质仍有重要的影响。②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原生环境因素和次生环境因素。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地球上已几乎不存在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环境污染已成为社会公害,严重危害人口的身体素质。
考点4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直接的影响。
(3)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4)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考题4 (典型例题)有关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质量越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越高
B.科学文化素质低,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使地方病蔓延
C.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越强,对环境的压力越大
D.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有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考题4点拨: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越高,越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但环境质量越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一定越高,科学文化素质低,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容易造成严重的污染,但与地方病的产生关系不大,地方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有些地区的水土中缺乏人体需要的某些元素或某些元素过多造成的;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越强,可能开发和利用更多、更广泛的自然资源,在使用上也更有选择的余地,从而可以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一个地区的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总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口,有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答案:D
二、拓展与综合应用创新考点
考点5 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拓展考点)
(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含义: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环境人口容量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因 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性
资源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考题5-1 (典型例题)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
A.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
D.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考题5-2 (典型例题分)不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因素是( )
A.资源数量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考题51点拨: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它的制约因素是不确定的。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如:科技水平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再如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其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它对环境人口容量也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确定的时期内科技发展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与对外开放程度相对稳定以及人口的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这就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无论是整个地球,还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具体的估计值,都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相对确定性这一基础上的。答案:BD考题52点拨:资源数量越多,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大,因此,这三个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一定数量的财富可供消费的人口数就越少,因此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答案:C
考点6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综合应用考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性质: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①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不确定的,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数值,而是一个取值范围或估计值。②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在假定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与潜力和对外开放程度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
(2)合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观点 着眼点 (估计依据) 主要论点
悲观论 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题。 ①当今世界人口已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②依照目前的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后果不堪设想。
乐观论 尚未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 ①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②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的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
中间论 介于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多地理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10亿左右。
(4)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标准 指标 人口容量.
年人均消费 粮食 500千克 16.6亿 环境人口容量
550千克 15.1亿 约为16亿人
600千克 13.8亿
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 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 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
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 人口应控制在l0亿之内
按美国的消费水平 人口应控制在7亿之内
考题5 (典型例题分)材料:,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计算出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的人口密度,结果如下: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的人口密度
潜力区 具体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北温带 大兴安岭北部 4800 480 38
中温带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南温带 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东部、苏皖北部、辽南 87 900 22 000 279
北亚 热带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中亚 热带 江南丘陵、南岭、 武夷山区、四川盆 地、湘西一黔东 229 700 57 000 427
南亚 热带 台湾中北部、福建 东南部、两广中南 部及滇南 91 900 22 900 460
热带 台湾南部、雷州半 岛、海南岛、西双 版纳、藏东南 22 400 5 600 486
干旱及半干旱区 内蒙古、宁夏、吉林西部、河西走廊、新疆 85 600 8 500 32
青藏区 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
问题:(1)根据上表,我国最多可承载多少人口?(2)试分析环境人口容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考题6点拨及答案:(1)这是一道资N-分析题,从题中给出的材N-看,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计算出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同是也给出了不同地区的可承载人口数,这样各地可承载人口之和应该就是我国的最大可承载人口数,通过计算,可得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人。(2)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地区的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也很大。如果一个地区是封闭的,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如果该地区对外开放,由于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人口容量就会比封闭时大很多。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生理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并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确定N-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下册地理人口与环境期中章节复习要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2:高二地理人口与环境复习要点
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小编准备了高二地理下学期人口与环境期中章节复习要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世界人口自然变化()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
中国人口自然变化()出生率(1.34%)、死亡率(0.64%)、自然增长率(0.7%)
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拉美
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迁入-迁出)
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地方病)次生环境因素(污染、食品、疾病)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
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初中学习方法。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下学期人口与环境期中章节复习要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3:高二地理人口与环境复习要点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低 原始社会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较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 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
(20世纪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 特点 三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 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 P8
5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7 7 11 达到60亿:1999 达到65亿: 2 28
年龄结构014岁65岁(中国60岁)以上
年轻型大于等于40%小于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于30%大于7%|60以上大于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1.0%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1.5%为较低增长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1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1)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2)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占淡水储量的0.03%左右。
(3)土地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二 无限性资源(一定时间内超越技术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资源
有限性资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即可再生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若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有可能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注:科技开发水平决定开发资源的数量 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资源的数量)
4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5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佳人口数量)
注:重点阅读P14页,区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了解三者的联系即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
6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1)与自然资源储量(首要因素)成正比
(2)与科学技术水平成正比(3)与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4)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成反比
7分析地区人口容量需要考虑的因素:
(1)气候的两要素 气温影响农作物的热量,降水影响其水分(2)地形(3)经济,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费水平)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低的原因:(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积小(2)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3)经济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对人口容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状况良好(2)科技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水平高(3)地区开放程度高
我国南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气候适宜,热量降雨多,农作物成熟快(2)经济科技水平高
第三节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1)必须改变定居地(2)改变定居地须持取一段较长时间(3)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2人口流动:短期离开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人口迁移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
3分类(1)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划分: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省际迁移和县际迁移(2)按人口迁移方向的不同来划分: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排斥力与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地,水源,地形,资源,植被,矿产等)1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2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1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2经济布局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三政治因素1战争2政策(经济政策,人口政策如接纳移民)
四社会文化因素 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20世纪代以前人口意愿性迁移较少 20世纪代的人口迁移均以行政调动为主 20世纪代以来自发性人口迁移较多#p#分页标题#e#
(城乡地区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
6人口迁移的影响P16
7世界人口的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P21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1婚俗中包含着许多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如初婚年龄的大小、混赢得俄稳定程度2宗教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鼓励生育)
3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一是从早婚早育(为了增加劳动力)到晚婚晚育二是从多子多育到少生优生三是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四是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篇4:高二地理人口与环境复习要点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小编准备了高二下学期地理期中章节复习要点,希望你喜欢。
一、概念
1.人口素质的概念
人口素质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他们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和相互制约,各自反映了人口素质的某个侧面,共同构成了人口素质的整体。
2.人口身体素质
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人口素质的好坏,一方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即使是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的长期影响。其中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人类创造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如果说早期人类的身体素质较多的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的身体素质就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
(师生活动举例说明)例如由于某些人的伦理道德观念的丧失,致使世界上吸毒人数、感染艾滋病的人数越来越多,由此引起的死亡人数也与日俱增等。
2.自然环境因素
(1)原生环境
主要指地形、气温、降水、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这些环境要素与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例如,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所需的某些化学元素,或过多的含有某种人体所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种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从而导致某些地方病的发生。
(师生共同活动)列举一些常见的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缺碘);甲亢(多碘);氟骨病(氟的含量过多);克山病、大骨节病(缺硒);还有某些地方,由于自然放射线较高,容易引起畸形胎儿出生率较高等现象。
这些疾病都会导致人口身体素质的下降。进而影响死亡率。
(2)次生环境
主要指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因素。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地球上无处不存在人类影响的环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环境污染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这种环境污染主要分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学生看课本13~14页)看完后组织学生归纳、总结。并列举事例说明环境污染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物理性污染:主要指放射性污染、微波辐射和噪声污染等。
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源,主要指原子能企业、医用和工农业用放射性废气物处理不当、核武器爆炸产物及原子能企业事故等。放射性污染通过空气、水体、土壤、食品等作用于人体,从而对人体形成损害或直接造成死亡。如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
环境中的微波辐射和噪声污染,主要是现代交通和电信发展造成的,特别是以交通和工业噪声为主的城市噪声污染,目前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噪声不仅对人的听力产生危害,同时,对人的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噪声污染是当前城市的一大公害。
化学性污染:主要指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燃料燃烧排放的有害气体、工农业生产中的废液等污染物及农业生产中的农药污染。化学污染是环境污染中对人体危害最严重的污染。有害物质往往通过呼吸和食品进入人体,产生急慢性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据有关研究表明:某些食品化学添加剂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其中黄曲霉素是目前已知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其次,亚硝基化合物及防腐剂、抗氧化剂等也有一定的致畸、致癌作用。
生物性污染:主要指由于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污水和粪便,以及生物制品厂、食品厂、医院等的垃圾和废弃物,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而造成的水、土污染。生物性污染往往通过饮食传播疾病,对人口身体素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师生活动):列举生活中有关这三方面的事例,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转承)以上是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那么,人口素质的高低对环境又会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部分,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三、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14-15页,并联系身边实际及以前学过的有关人口、资源、环境及其之间的关系,谈谈人口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结果会造成哪些方面的差别?
(在学生看后的基础上,开始结组讨论,然后各派代表把讨论的结果说出来。在学生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总结性发言,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同时总结性指出,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类是主动的,既可以以自身的行动改善和保护环境,也可以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数量的多少和人口增长的快慢并不是最主要的,而人口素质,尤其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只有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才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最后,概括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环境的影响。
1.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3.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4.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高二下学期地理期中章节复习要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5:高二地理人口与环境复习要点
☆知识要点:
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
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制约因素
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难点解析一: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所以说资源是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费水平则是通过影响资源来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3、环境人口容量特性:
①.(长期的)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
②.(短期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
※难点解析二: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如用土地资源。
4、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
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乐观: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
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左右,目前人与环境之间已经有了很多尖锐的矛盾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报告: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7亿是我国的适度人口值
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
①.人均耕地少 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
②.人口与淡水 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地理高二期中考试章节复习要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