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地理高一城市与城市化

地理高一城市与城市化

2025-02-27
地理高一城市与城市化

篇1:地理高一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1、(1)我国的成都、合肥城市形态呈团块状,兰州、洛阳呈条带状,重庆呈组团状。(2)城市中的一般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3)土地利用方式最广泛的功能区是住宅区,一般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那里环境优美,有配套的公共设施。

(4)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状分布。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还形成中心商务区,它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还是服务中心。

(5)工业生产有大量运输要求,应寻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

(6)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7)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寸土地用于那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参考课本P23图2.8)

2、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的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服务不同:如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范围小。 等级越高的城市数目越少,距离越远。(参考课本P28图2.13)

3、(1)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产生了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和推力。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2)各国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呈稍被拉平的S型,(参考课本P33图2.20)

初期阶段(25%~30%以下):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出现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60%~70%以上):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慢,有些地区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在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篇2:地理高一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城市土地租金高。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①环境污染,②交通堵塞,③住房紧张,④就业困难,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篇3:地理高一城市与城市化

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42.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4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人口迁移动力: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地区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受自然灾害等影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主要包括:城市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等。

44.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45.城市化的重要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46.世界城市化进程主要发生时间开始于工业革命之后。

47.世界城市化进程主要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

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8.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49.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①生物栖息地改变,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大量的工业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③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影响降水、径流、蒸发、渗透等环节④工业废气等使城市气候出现热岛效应。

50.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等措施,使得环境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能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51.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52.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具体实施: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经过精心的整理,有关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城市化的内容已经呈现给大家,祝大家学习愉快!

篇4:地理高一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工业革命)

晚(二战后)

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30-40%)

城市化速度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所处城市化阶段

后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初期、中期

问题

解决途径

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重):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3、噪声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如上海浦东新区,北京周边14个卫星城

华盛顿等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1)治理污染

(2)加强绿化建设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篇5:地理高一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小编给同学们整理了人口与城市化知识点,同学们赶快一起来阅读吧!

  1.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

  ①根据地区判读:发达国家、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低低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高低高);个别经济极为落后的地区(原始部落)为原始型(高高低)。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或城市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也有所不同。

  ②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判读:通常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1%,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低于1%或为负值,为现代型。

  ③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形状为“下宽上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上宽下窄”则为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

  ①原始型: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死亡率高,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②传统型: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加大经济、就业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加剧贫困,引发资源、环境、社会问题。

  ③现代型:利于社会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兵源短缺,导致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加重。

  注意: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始型到传统型的转变是通过死亡率的下降实现的;传统型到现代型是通过出生率的下降实现的。

  (2)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增长:原始型人口增长缓慢,传统型人口增长迅速,过渡型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现代型人口缓慢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

  2. 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①环境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物种减少等。

  ②社会问题:医疗、教育、交通、居住、就业困难,粮食匮乏,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等等。

  ③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对社会: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国防兵力不足。

  ②对个人:养老负担加重,精神孤独,老人保障不够。

  ③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篇6:地理高一城市与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

(1)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2)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3) 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4) 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到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3、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篇7:地理高一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篇8:地理高一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

1.概念:指人口和产业结构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三大标志:

① 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主要标志);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

③ 城市用地规模 扩大。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 。

三、城市化的特点

1.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 ,发展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 ,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了 虚假城市化 和 滞后城市化 。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地理必修2城市化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9:地理高一城市与城市化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要点: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规模和面积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

2、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推力):人口过剩(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发展速度慢,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而出现众多的卫星城。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发展速度快,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多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造成城市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也可以破坏环境,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和生态破坏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另外还可以产生交通及居住条件差、失业和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秩序混乱、内城衰落等现象。

6、人类解决城市化问题(建造生态城市)的主要对策:

①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②使城市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例如:

A.城市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B.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城市新区和建设卫星城

C.合理规划城市,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

D.提高绿化

E.其他措施:合理进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强社会秩序管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篇10:地理高一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镇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它包括两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城市化,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

(1)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2)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3) 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4) 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到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3、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市化的意义:

(1) 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 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知识扩展

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镇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它包括两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城市化主要有三个标志,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最主要的标志,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 城市化水平高低;而城市人口增加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2、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进程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在城市化水平、速度、地域扩张的趋势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别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表现 出不同的特征。

上面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城市化,对于大家掌握这部分知识点非常有帮助,希望大家好好利用。

篇11:地理高一城市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

(广东)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答案】 C

【解析】 考查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m以下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海拔1 550~1 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

【答案】 A

【解析】 考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以及读图分析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图示聚落分布区的海拔可达1 800多米,排除三江平原和江南丘陵;图示聚落分布区的坡度较小,这与塔里木盆地的聚落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前绿洲地带(这里的地形坡度较小,水源较多)相吻合。

(四川)下图是某城市和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较增长的是(  )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

【答案】 D

【解析】 考查了距市中心远近人口密度变化。根据图中两条曲线分析,距市中心6千米以外较增长,在10千米附近,较增长,选项D正确。

4.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答案】 D

【解析】 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等级及城市化。根据图中人口密度变化分析,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显著下降,城市郊区人口密度上升,说明该地区城市化明显,城市化水平提高,选项A错误;人口密度变化受城市地租水平影响较大,选项B错误;城市等级提高在图中表现不明显,选项C错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促进了人口密度的变化,选项D正确。

读武汉城市圈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示城市圈中,等级的城市是(  )

A.武汉    B.咸宁

C.孝感    D.黄石

【答案】 A

【解析】 武汉市为湖北省省会且位于水陆交通的枢纽位置,服务范围最广,等级。

6.关于该城市圈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武汉市的服务范围可以扩展到城市圈的其他城市 ②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相距较远 ③天门市比武汉市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④各级城市间相互独立、互不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武汉市是区域中心,服务范围,服务种类最多;低等级城市数量多,但相距近;各城市通过公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联系。

(宝鸡质检)延安坐落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中部,延河与南川河的交汇处,周围有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峙,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读延安市地域形态分布图和“引黄济延”线路示意图,完成7~8题。

7.对延安市地域形态影响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交通运输 D.城市规划

【答案】 B

【解析】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是当地地形的典型特点。图中显示延安市的地域形态主要是由地形因素造成的。

8.“引黄济延”是跨流域调水的大型工程。该工程的建设不仅为延安城区提供了水源,而且解决了延川县城、永坪石油工业区以及延安姚店工业新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该工程对延河流域和延安市城区的主要影响有(  )

A.改变延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

B.减小延河流域污水的排放总量

C.改变延安市城区的地域形态

D.缓解延安市城区用水紧张的状况

【答案】 D

【解析】 延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受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影响很小;黄河水引入延安后,该地用水量相应增大,污水排放总量有可能增大;延安市的地域形态主要受地形影响,跨流域调水不会改变城区的地域形态。

读某市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该市功能区分布及规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京珠高速公路东侧为老城区、西侧为新城区

B.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主要是西北—东南方向

C.“西山”和“北水”区域以生态恢复为重点,构建旅游休闲带

D.M工业区的规划布局有利于保护市区的大气环境

【答案】 C

【解析】 京珠高速公路东侧为新城区、西侧为老城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主要是南—北方向;M工业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区,不利于保护大气环境。10.该市欲在N1或N2处建一个批发型商场,应选择的位置及理由是(  )

A.N1处 商业经营成本更低

B.N2处 与工业区距离较近,离货源地更近

C.N1处 更利于批发等业务的开展

D.N2处 市内外联系更加便捷

【答案】 D

【解析】 批发型商场面积较大,建在地价廉价的城市边缘,还必须有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城镇化率指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指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举家迁移比率=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读我国城市化进程表,完成11~13题。

年均增长

城镇化率(%) 30.09 52.57 3.07%

户籍人口比率(%) 27.89 35.29 2.38%

举家迁移比率(%) 22.38 20.66 -0.80%

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千米) 25 973 45 565 5.78%

11.—,我国(  )

A.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

B.城镇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

C.人口城镇化慢于人口市民化

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

【答案】 A

【解析】 通过表格数据可知,城镇化率年均增长大于户籍人口比率增长;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举家迁移比率年均增长为负值,说明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

12.表格中数据反映的突出问题是(  )

A.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城镇人口增长过快 D.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答案】 D

【解析】 从表中数据看,城市建成区面积在扩大,其年均增长率大于城镇化速度。

13.为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兴建卫星城镇,增加城市人口容量

B.扩大城市用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C.调整行政区划,提高城市人口比重

D.加快产业发展,繁荣区域社会经济

【答案】 D

【解析】 兴建卫星城镇主要是为了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提高城市化水平,应该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下图为某城市用地规划示意图(甲组团为老城区)和该城市局部地区交通通达度等值线图(图中数值越大表示通达度越好),读图回答14~16题。

14.拟规划的物流中心应选址在(  )

A.甲组团 B.乙组团

C.丙组团 D.丁组团

【答案】 B

【解析】 物流中心拟规划在交通发达的地方,乙组团靠近高速公路出口处,适合规划物流中心。

15.依据该城市局部地区交通通达度等值线图判断,该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在(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答案】 A

【解析】 从该城市局部地区交通通达度等值线图分析,A地交通通达度,判断该地为城市的中心商务区。

16.图中D处交通通达度较差,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建筑物稠密,道路狭窄

B.紧邻中心商务区

C.地形崎岖

D.处在城市的几何中心

【答案】 A

【解析】 图中D处交通通达度等值线较小,即该地交通通达度较差,这最可能是因为该地建筑物稠密,道路狭窄。

二、综合题

17.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

(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来推进?

【答案】 (1)以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说明从20世纪代开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

(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将城镇的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扩大城镇用地规模等。

【解析】 第(1)题,城镇化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中可知以后上海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而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由此推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大约从开始。第(2)题,城镇化水平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可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原因和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等方面分析。第(3)题,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会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如环境污染加重),交通、住房条件变差等。第(4)题,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济等方面进行。

篇12:地理高一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相关文章

新人教版高二地理上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练习题

关于新人教版高二地理上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练习题的相关内容。文章包括关于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叙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契机、两个地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资的因素、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关的叙述

最新推荐

高考历史答题策略:掌握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答题策略,特别是针对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文章强调了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应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步骤进行。同时,也提到了材料出处中的时间、主题思想等信息的重要性。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读、找、思、答四个步骤的具体应用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热门推荐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

高一化学中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描述了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主要体现为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文章还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对元

猜你喜欢

高一数学知识点整理

高一数学中的集合与函数概念,包括集合的定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的运算法则,如并集、交集和差集等。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概念,并给出了相关的例子和说明。

Copyright © 2024 ~ 2025 易高考

京ICP备10209629号-13

北京九天揽月科技有限公司